“看我拍的這張照片,大雪后的街道,銀裝素裹,多美!”71歲的劉玉紅是安慶市老年大學學員,去年,女兒給她報名了市老年大學“攝影班”,從此,劉玉紅獨居苦悶的生活有了改變。“去年雙十一,我在網上買了一臺照相機。”老人用照相機把平日里的精彩生活都記錄下來,做成電子相冊,還配了文字說明和音樂。因為攝影,老人又喜歡上了旅游。“前不久去了海南,等疫情之后我還想出國轉轉呢。”劉玉紅說,她打算去各地看不同的風景,感受不同的文化。
與劉玉紅一樣,當下,許多老年人在老年大學的學習中,實現老有所學、老有所樂、老有所為。
市老年大學教務處主任汪里告訴記者,工作多年,有幾名老學員令他印象深刻。“有名老太太在我們老年大學連續學習了15年,前幾年,她患上了老年癡呆癥,即使家都不認得在哪,但每周只要一到上課時間,她就知道要往老年大學方向趕去;還有一對退休夫妻,一開始,兩人的精神狀態都不太好,但在堅持學習一個學期后,臉色好了許多,F在,他們每次都是一起來上課,一起回家,展現著老年夫妻的‘浪漫’。”
近年來,我市老年教育機構建設加速,老年大學(學校)在數量上顯著增加,辦學質量明顯提高,覆蓋面逐步擴大。
市老年教育委員會(老年大學)工作處主任程夕中介紹,安慶市老年大學于1985年成立,當時只有一間教室、一間辦公室、校舍面積不足100平方米,僅開設4門課程,共63名學員。而如今,學校校舍擴增至9400平方米,擁有詩詞、音樂、舞蹈等12個專業,共91個教學班,有老年學員3500人次。
“新的學期,學校還開設了電腦智能手機班這一新專業,以滿足時代快速發展下老年人的學習需求。”程夕中補充說。
“老年教育有其獨特的地方,它更偏重于生活教育。老年人希望能夠學習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,幫助解決實際問題,或是培養興趣愛好。”程夕中說,每年新學期報名,都會出現“一位難求”的情況,“尤其是聲樂、黃梅戲、舞蹈這三個專業,往往在報名的第一天上午就滿名額了。”
“目前師資力量不足、師資兼職化程度高是老年大學發展的瓶頸。”程夕中表示,下一步,學校將與教育、高校等部門加強合作,建立“教師庫”,逐步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相對不足的問題。
“我們社區利用自有的活動空間出場地,協調師資和課程資源,讓我們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上老年大學!”2月25日,芭茅巷社區李忠一邊準備新學期的報名材料,一邊高興地說。
據悉,芭茅巷社區為順應時代發展,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,在2018年就推出社區老年教育服務,引進卓爾社工負責運營與管理,根據實際情況,芭茅巷社區先后研發出“益老健康”、“益老安全教育”兩大老年教育項目,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,增強老年人安全防范意識,提升保健水平。拓展視野,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。
市老齡委工作處工作人員馬世云建議,應支持老年教育進一步向社區延伸,通過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老年大學等辦法,進一步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。實現老年教育低成本、高速度、跨越式發展,讓更多老年人共享老年教育發展成果。
記者從市老齡委獲悉,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市老年教育不斷向基層延展,形成“市老年開放大學—社區(居委會)學習中心”二級社區老年教育網絡,全市老年大學、老年學校已發展到61所,遠程教育網點2個,平均每年在校老年學員超過萬人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市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,教育部門牽頭研究制定老年教育發展政策舉措,采取促進有條件的學校開展老年教育、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老年大學(學校)等辦法,推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。鼓勵有條件的高校、職業院校開設老年教育相關專業和課程,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。創新機制,推動部門、行業企業、高校舉辦的老年大學面向社會開放辦學。發揮社區黨組織作用,引導老年人踐行積極老齡觀。
(全媒體記者 唐飛)